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正文

共商共建共享 香樟树下共话美丽乡村未来

发布时间:2019-01-09 13:51:59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秋杰

  浙江在线1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秋杰)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白鹭为伴、青山相依,百年古樟下,有农家八仙桌三张,长木板凳几条,清茶若干……一场名为“香樟树下话乡村”的主题座谈会在此开启。 

W020181207509593911594.jpg

香樟树下话乡村

  围坐桌旁,村书记沈炳奎带上了村民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的马军山教授叫上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乡村逐梦人”,就像寻常百姓茶余饭后闲谈那样,他们与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浙报集团、德清县环境保护局以及禹越镇党委政府的干部们围坐一堂,聊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那些事儿。

  共商 共建 共享

  五湖四海的“美丽乡村梦”

  喝着纯正的手磨咖啡,漫步在精致的湿地栈道上,草长莺飞,鹭序鸳行,如同畅游画中,城市喧嚣和生活浮躁瞬间远去,只留下惬意平静的乡愁时光。

  走进这个被誉为“精致水乡 白鹭天堂”的村庄,你很难想象它曾经的模样。

9V5A9771.JPG

三林村的设计者——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教授马军山

  “过去谁听说过三林村?你们不知道,曾经的三林村是由‘三来村’和‘茅林村’合并组成的,加上旁边的‘夏东村’,过去被人们戏称为‘夏三茅’。”马军山这样回忆往昔的三林。

  2016年,三林村被列入“精品示范村”建设计划,2017年提升为“精致小村”打造,为了不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守护好白鹭的家园,村里特别邀请了马军山教授参与村庄规划和景观设计,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以“白鹭水乡 国际慢村”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

  两年间,一片片田间水塘变成了湿地公园,一条条不起眼的乡间小路上建起了亲水平台和临水栈道,曾经的废弃旧厂房变成了旅游服务综合体,白鹭young咖啡馆、乡创基地、“大湖原舍”民宿、美丽牧场、万果园……纷纷入驻,三林村逐渐蜕变成为了一个精致的水乡小村。

  今年6月,三林村“万鸟园”开门迎客,11月德清三林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曾经人们口中的“夏三茅”变成了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最美目的地”。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快速出效的关键是规划中设定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模式。”在香樟树下,马教授如是说。

  “共商”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在三林规划的伊始,政府、村民、设计者、投资人……大家本着“平等、尊重、互利”的原则坐下来一起商讨,团结一心才能共建共享。

W020181122355793081453.png

三林村万鸟园 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共建”是三林发展的动力和魅力。“浙江滋农乡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每个有乡村梦的人开辟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台湾的文创工作者王淇来了,她说这里有生态有温度,正适合开她梦里的“乡村星巴克”;四川美院的艺术生王治欢来了,一次采风让她留在三林做起了民宿,为匆匆过客提供心灵栖息地;江南丝绸古村正河浜的“梅和鱼”也来了,这对85后创业夫妇在这里开起了丝绸学校;福建的滋农游学创客团队也来了,他们说想让更多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感受农村。

d5dbd0162300f484187537b3aabc647.jpg

丝绸学校让非遗文化在这里成为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万鸟园”提供 资料图)

  美丽乡村建设,人人是园丁。作为三林真正的主人,依托“三林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个多方协作的共同体,当地村民也成为了乡村的建造者和经营者。村里的“鱼神”陈建坤带着140多个养鱼户来了,他们打响了“黑里俏”生态黑鱼养殖品牌,大大提升了水产品的附加值,还计划开辟100余个家庭鱼庄,今后来这里吃鱼吃的是“文化”、是“生态”、是“品牌”;村里的养蚕户也来了,他们的家庭作坊变成了“梅和鱼”丝绸学校的实践教室,在那里几千年的非遗文化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实体;王利华等一大批退下来的村干部也来了,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创客团队的一员,活跃在三林建设的角角落落。

  “共享”享受的是成果、更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的行为、观念、思想都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白鹭young咖啡馆开张的那天,王利华在朋友圈里这样说“我喝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还是手磨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三林村的蜕变不仅是对全村生活环境、配套设施的一次大提升,更是全村百姓的美好生活梦想逐渐成为现实的过程,是实实在在惠及民生的好事儿。马军山这样评价三林“共商共建共享”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我们的村庄景区化建设绝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个‘开关’,它 ‘一键启动’了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整体推动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带着全村致富。”

  重塑城乡关系

  让农村链接城市 让城市改变农村

  城乡链接是一个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当初的“夏三茅”也没法瞬间吸引那么多团队走进农村创业。除了“共商 共享 共建”的理念,三林村实实在在的环境提升才是让城里人走进农村的最直接动力。

  沈炳奎,三林村20多年的老支书,回顾三林这些年的转变他感叹道:“过去村里道路不好,出行很不方便,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村民靠着种植和养蚕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块。如今,随着村庄的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有了100多个水产养殖户,同时村民们还做起了丝绸加工、出口外销的生意,目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三万一!”

  “2010年开始,德清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村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小河流整治、污染企业整治……农村为转型蜕变提前做好了大量的功课。”禹越镇党委书记胡国忠在座谈会上说。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三林村,三林的文化开始发酵,三林的人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过去,村民们不能理解生态有机农业,觉得不打农药就没法种菜;家里的垃圾能扔到垃圾桶里就不错了,垃圾分类根本执行不下去;还有一些老人抽了一辈子烟,让小年轻劝他们在公共场所禁烟那是要遭白眼的。”马军山笑着说,但现在不一样了,村民们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公共场所里再也闻不到烟味,生态养殖、有机农业成了村里的一大特色。

  在三林,我们看到了农村人对新文化的接纳和重视,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形而上的转变,是一个传统的血缘社会向着社区共同体的转变,是城乡关系重塑的完美诠释。

  城乡链接也是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量改变着三林也改变着每一个来到三林的人。

  湖州地区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有四千多年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悠久的家蚕丝织物。“我们帮助村民,为他们的产品赋予特殊的文化价值,过去人们过来买丝绵被、丝绸制品,现在人们过来上丝绸学校,学非遗文化,听‘扫蚕花地’歌剧。”马军山告诉记者。

  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三林,丝绸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业制品,而是成为了传承古老文化,唤醒乡愁记忆的最佳载体。

  三林:“白鹭天堂 精致水乡”的故事还在继续

  三林村是不可复制的,但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确是可推广、可借鉴的。

  未来,禹越镇将围绕三林村精致小村为核心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纵深推进木桥头、东港等城中村改造提升,将三林“共商 共建 共享”乡村建设理念推广到禹越其他的美丽乡村中。

12.jpg

第二届浙江全民生态运动会 100户绿色家庭的绿水青山生态狂欢

  12月1—2日,一场以“‘禹’见绿水青山 ‘越’动美丽浙江”为主题的浙江全民生态运动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00户绿色家庭走进三林村,他们感受绿水青山生态福利的同时也将这里的故事带到了浙江的每个角落。

W020181201569439070578.JPG

授牌仪式现场(左为浙江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潘林平,右为三林白鹭水乡慢生活旅游区项目负责人章雷) 钱华良 摄

  这样的城乡互动远远没有结束,作为本届生态运动会的主场地——三林白鹭水乡慢生活旅游区被授牌成为了“浙江环保小卫士”生态教育活动基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环保小卫士走进农村,感受农村文化,形成常态化的城乡互动。三林的孩子能了解城市生活,学会“垃圾分类”和“五水共治”;城里的孩子也能放下电子产品,认识土地、触摸农村。

W020181203482203511316.jpg

四个基层党组织香樟树下的约定

  除此之外,在香樟树下,四个基层党组织还留下了这样的约定:今后结合三林实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宣教中心党支部、浙江在线行业茶媒中心党支部、德清县环境保护局党支部、三林村党总支将携手结对,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针对村庄建设发展当中的“需求清单”,结合各自渠道和岗位,提出建议方案,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林村的美丽故事未完待续,浙江在线生态环保频道将推出“美丽乡村三林建设发展专题”,派出记者定期探访,通过网络平台如实记录三林发展建设点滴,以媒体力量传播美丽乡村好声音,留下时代进步的印记。

标签:白鹭;乡村;浙江;香樟树;美丽乡村;德清县;禹越镇责任编辑:孙璐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