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田兰芳
我是一袋普通的生活垃圾,来自上城区小营街道大学路社区赵阿姨的家里。昨天晚饭后,大约傍晚6点,赵阿姨把我分成干和湿两袋,走到小区的垃圾房,分别投放到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里。从这一刻起,我便开始了一场“奇妙漂流”。
眼前这几个大约1米2高的垃圾桶,是我的“漂流第一站”。在这里,我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保洁员孔德俊。他把我从“其他垃圾”里拎起,根据纸类、玻璃、塑料袋、金属、纺织这5类来进一步分类,并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这可比以前的四种分类更细了,因为从今年2月5日起,大学路社区作为上城区第一个试点,开始实行社区再生资源5大类回收。
我在的大学路社区,共有700多户居民,一个月大概会产生4500公斤左右的垃圾。孔师傅在每天的7:00-9:00、11:30-13:30和17:30-20:00三个时间段,在垃圾房门口等候我们。到了晚上8点,我和小伙伴们渐渐把几个垃圾桶填满,昨天有3个桶。我记得以前可没这么少,按四分法,我们每天基本能填满9个桶。此时,我在桶里静静等待下一站,孔师傅则把我们整理封桶。
不一会儿,一辆垃圾车开来,“厨余垃圾”首先被第三方服务公司滨和志达安排的厨余专用清运车辆运走,在那儿他们会被进行再加工,或做成有机肥料的原料,或作为生物柴油和化工油脂的原料;而我,则和另外的小伙伴一起被送到回收公司,被生产成再生纸、金属品、零部件等等;其他无法再利用的垃圾最终归宿则是天子岭垃圾站。
很多人说我们没用,但其实我们是放错了地方的宝。一个多月的试点以来,我们被最大资源化利用,不仅每月能从第三方公司那儿换来500多元的效益,而且还减量了35%。我的主人赵阿姨也很高兴,她每次拎着我下楼时,都感叹说现在小区环境变好了,大家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垃圾房环境脏乱、污水横流时,很多人都把我随意丢在垃圾桶一旁,转头就走。
当然,我还听说一个好消息,如果你想了解我“奇妙漂流”的经历,以后可以来大学路场官弄66号。小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琪说,这里正准备打造全国首个体验式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基地户外场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室内场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为多个区块,预计于4月底正式亮相,建成后将成为市中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垃圾分类实践基地。
比如,基地大门附近,将设置大件垃圾分类作业和展示区;对面是废弃物创意互动区,将展示用废弃金属、橡胶做成的工艺品;在室内空间,还将推出垃圾分类微场景体验活动,比如借鉴Do都城的做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体验家庭垃圾分类的先进做法。
在这个基地,你还可以看我怎么变成有机肥料、生物柴油、再生纸等等。当然,他们的希望是,让多种分类模式在这里并存实践,最终可以提高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水平。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